1秒思考,突破盲點,直搗問題核心!《麥肯錫精準提問術》

「重要的是,不要停止發問。」― 阿爾伯特 · 愛因斯坦

此書主要在描述,人有許多的煩惱,焦躁不安、缺乏靈感、缺乏認同、陷入僵局時,能夠透過提問一掃心中的煩惱。
人的大腦是一部很神奇的機器,一旦提問,有意識的、無意識的思考便會自主展開。
也能夠透過提問釐清問題的核心,確實的理解問題發生的根源,而不是被不是問題的問題所綑綁。

為什麼優秀的顧問相當重視「提問」?

「如果我有一小時能拯救世界,我會花五十五分鐘想問題,最後再用剩餘的五分鐘想解答。」― 阿爾伯特·愛因斯坦
愛因斯坦的這句話,讓我們明白在看待問題時,必須深入剖析了解,處理問題之前,越是重要的問題,越該提問:「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?」

現在的我們擁有過多的既有知識、常識、理所當然的認知,因此難以重新「提問」。
想當然爾,這些理所當然的認知,若就此照單全收,將不會帶來任何變化,無法冒出有趣的構想和新穎的創意。

提問帶來的幫助

  1. 整合零散資訊,減輕工作的煩惱
  2. 掌握事物核心,縮短處理時間
  3. 連結不同事物,激發巧思
  4. 改變現狀,豁然開朗
  5. 改善人際關係,讓對方趨於主動
  6. 改變自己,領悟什麼是自己真正重視的事、想做的事,立即付諸行動

基本概念隨時在改變,目前存在我們周遭的基本概念,未必永遠正確。
正因為身處這種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,所以更需要經常「提問」。
透過各種搜尋引擎的蓬勃發展,取得資訊只需要一眨眼的功夫,但如果只以搜尋結果就此決定後續動作的「依據」,從中產生的可能性也會有所拘限。

針對「理所當然」抱持合理懷疑,並透過「提問」啟動腦部思考,最後以「搜尋」並「提問」擴大可能性。

何謂好問題?

「高素質的問題,能開創高品質的人生。」― 安東尼 · 羅賓斯

貼近本質的提問,所謂貼近本質,就是認知事物的根本意義。只要掌握本質,便能快狠準的輕易解決問題,也比較容易展現成果。

提問模式

  1. 提問「一句就好」
  2. 切勿妄下評斷
  3. 改變視角的高度
  4. 心態轉為正面積極

提問「一句就好」
人腦具有一種特性,「提問」越單純,將有越多的突觸(腦神經細胞的接頭)反應活躍,進而激盪出意想不到的跳躍式思考。
「一句提問」,能夠將提問簡單化,無論如何都能聚焦到重要的事情上。如果能察覺對於目前的自己什麼才重要的話,便能割捨其他多餘的事物,將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

切勿妄下評斷
提問時,若摻入「評斷」和「誘導」,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。反之,要輕易地進入對方內心,同時一掃對方心中的迷惘,促使對方變得積極進取,才可以稱為「好問題」。

改變視角的高度
視野是「觀察哪個範圍」,視角是「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加以觀察」。
針對同一件事,可以從「經營者」、「用戶」、「年輕族群」、「當事人」等各種視角嘗試提問,而不是只基於自己的視角,來鍛鍊自己的「提問」思路。

心態轉為正面積極
PMA 黃金定律 (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積極心態)

好問題的四個方向

  1. 針對問題的根源提問,觸及問題核心
  2. 「放眼未來」的提問,貼近「應有的樣貌」
  3. 打破框架,擴大可能性
  4. 引出「真心話」,驅動對方

工作的煩惱以「提問」解決

「最重要的五個問題,就是我們的使命為何?我們的顧客是誰?顧客在乎什麼?我們追求什麼成果?我們的計劃為何?這五個問題,正是經營的工具。」― 彼得 · 杜拉克

提問三部曲

  1. 洞悉狀況,透過提問掌握工作本質
  2. 以提問的形式建立假設
  3. 驗證假設

洞悉狀況
以 5W 確認狀況

  1. Who 誰?
  2. Why 為什麼?
  3. What 什麼事?
  4. When 什麼時候?
  5. Where 什麼地方?

建立假設
被動反應型:針對眼前所見事物予以因應或思考
先發制人型:建立自我假設,針對「為表面化的問題」提問

迅速「提問」,進行驗證

PDCA 循環「(Plan (計畫) → Do (執行) → Check (檢查) → Act (行動)」
Plan:思考問題點
Do:提出假設
Check:驗證假設
Act:修正假設,付諸行動

0%